——溯源周口三川水系
李法東 童建軍
沙潁河與“元季新開河”
元朝數(shù)次截汝入潁,把汝水全部并入潁水,既導致了南汝水三易其源,也產(chǎn)生了元末的“新開河”。
至元二十七年(1290年)河決祥符,汝水淤塞,為緩解蔡州水患而截汝入潁。這次截汝入潁事件被一些人附會為蔡州升為汝寧府的原因。清《汝寧府志》載:“元以汝水患溢截斷上游,水患得寧,故改今名?!薄恶v馬店地區(qū)志·大事記》對此事件有較詳細的記載:“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,由河南江北行省平章伯顏主持,在郾城堨斷汝水,使其改道東流入潁水,從而減輕了蔡州水患。”正是這一人為之舉,改變了汝水和潁水的水系生態(tài),加大了潁水流量,客觀上有利于周家口漕運的發(fā)展。但至元年間所截的汝水并未注入現(xiàn)在的沙潁河,而是注入了沙潁河南岸的溵水即古沙河。溵水在周口南注入潁水,其主流經(jīng)練集、黃寨、項城、沈丘,下注安徽境,這條流路明清時叫做南河。
至正年間,汝水上游支流干江河即潕水泛濫成災,有司又在舞陽卸甲店截斷潕水,并新開河12里約其北流,在今澧河店匯入澧河,又東流經(jīng)大溵水注入潁水。這次截潕水入潁的行為使汝水再易其源,并分為南北兩汝。清《水道提綱卷七·入淮巨川》載:“濃(澧)河東至郾城與沙河會。按,元人堨斷故汝,使其東歸于潁,遏其南由舞陽以達西平之路,至汝寧府所名之,汝水全非古之出天息山者。沙本入汝,又得濃河自西南來會而東,于是南北汝水斷然不相涉也?!?/p>
至正年間的截汝入潁,進一步改變了周口水系狀態(tài)。汝水、滍水、潕水、澧水等眾流合一先入溵水,再由溵水注入潁水,本已淤塞的溵水不能容萬源之水,就必須把汝水引流到其他河道。于是,有司又在召陵截斷東流溵水即古沙河,新開河到西華縣逍遙鎮(zhèn),又疏浚青泥溝到高山頂,又從高山頂開新河到槐店接入潁水。對此,道光《淮寧縣志》和民國二十二年《淮陽縣志》有著相同內(nèi)容的記載:“沙河即汝水,俗稱為大沙河,發(fā)源于魯山西大盂山,東北流經(jīng)汝州、郟縣、襄城,合湛、滍水,以抵舞陽之郭渡口。元季于此堨斷正汝,而汝水遂由別瀆行矣。又東過郾城、經(jīng)西華縣宿寨集北,宿寨背汝面召陵,寨北水南有故渠,即溵水也。以上汝水由別瀆行,以下則元季新開河也。又經(jīng)小窯(逍遙)鎮(zhèn),南經(jīng)商水鄧城鎮(zhèn),又東南至孫家嘴,左有潁水入焉。又東至周家口,即《明史·地理志》所謂潁歧口也。昔潁水合惠民河而來,于此亂流南下,故呼此為潁歧口,南系潁水故道,東則元季新開河也。入縣境,惠民河挾溱洧水從北來之,又二十里至高山頂,今指此為潁歧口,右有支流出焉。又東經(jīng)苑士集、白馬溝,清河、柳涉二水從北來注之。又東經(jīng)牛溝口,古黃河從北來注之。又東經(jīng)新站集,又東南經(jīng)夾河集,又東經(jīng)竇門集,以下與潁水故道相出入。”這一段記載,較詳細地說明了元季因河水泛濫,而將汝河改道入潁和“新開河”的情況。
然而,青泥溝早已淤塞,不可能容全部汝水,必須對其進行加寬加深的疏浚,《淮寧縣志》就從整體上把疏浚的青泥溝和高山頂以東的新開河都視為新開河。關(guān)于新開河的起止點,1991年版《淮陽縣志·古河道》有明確界定:“潁水又名褚河、潁河,俗稱沙河……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記載,至元二十七年,北汝水經(jīng)溵水由孫嘴口入潁,潁水不足以容乃開新河,即現(xiàn)在潁歧口至槐店的沙河?!比晁铝髀返男纬?,使青泥溝演變?yōu)楸比晁?,也叫大溵水,潁水改道成過周口、高山頂、水寨、槐店的新流路。
元末疏浚或新開的沙潁河因受黃泛影響和漕運的需要,也是經(jīng)常疏浚的,流路也有所改變。比如,永樂元年,為開通黃淮之間的漕運,疏浚太和至周口之間的沙河;成化年間,疏浚太和以下的河段;清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,巡撫王灝自滎陽治理賈魯河,連同沙河治到沈丘?,F(xiàn)在見到的沙潁河流路是經(jīng)過多次改造的河道。同時,自高山頂東南流的古潁水也逐漸降級。比如:《水經(jīng)注》里為潁水,《肇域志》里為汝潁,《淮寧志》里為潁水支流,《淮陽志》里為潁歧河,民國時又名小干河,直至消失在歷史長河中。
與潁水息息相關(guān)的溵水
潁水在兩岸溢出三支溵水,其南岸有二支?!端?jīng)注·卷三十一·溵水》載:“潁水之南有二瀆。其南瀆東南流,歷臨潁亭西,東南入汝,今無水也,疑即水之故瀆矣。汝水于奇雒城西,別東派,時人謂之大水,東北流,枝瀆右出,世謂之死汝也。別汝又東北,經(jīng)召陵城北,練溝出焉。別汝又東,汾溝出焉。別汝又東,經(jīng)征羌城北,水南有汾陂,俗音糞,汾水自別汝東注,而為此陂。水積征羌城北四五里,方三十里許。瀆左合小溵水,水上承狼陂南流,名曰鞏水。青陵陂水自陂東注之,東回又謂之小溵水,而南流注于大水。大水取稱,蓋藉沿注,而總受其目矣。又東經(jīng)西華縣故城南,又東經(jīng)汝陽縣故城北,東注于潁?!薄端?jīng)注》是說,潁水在臨潁西北別出大溵水和小溵水,大溵水入汝,汝水在歧雒城又別出大溵水,小溵水在商水縣西北入大溵水,二溵亂流東注于潁水。實際上商水北境大溵水的存在是一項人力工程所致?!度龂尽の簳の牡奂o》載:“黃初六年(225年)三月,(文帝)行幸召陵,通討虜渠?!痹瓉恚鬁匏c汝水分流后,一路東南經(jīng)商水縣西南、上蔡縣北部、南頓之南、項城,在沈丘經(jīng)潁水入淮,并沒有在召陵母豬圈向北分支。曹魏時,曹丕自召陵母豬圈開鑿討虜渠引大溵水至商水縣西北接入溵水,本是大溵水注入溵水,后世喧賓奪主,溵水反而成了大溵水的支流,合流后的河段襲大溵水之名。所以,大溵水的上段是汝水,中段是討虜渠,下段是溵水。
《水經(jīng)注·潁水》載:“臨潁,舊縣也。潁水自縣西注,小水出焉?!稜栄拧吩?,‘潁別為沙’;郭景純曰,‘皆為大水溢出,別以小水之名也’。”所以,溵水又名沙河。因為溵水本由潁水溢出,是與潁水同源的一水兩流,所以有觀點認為溵水才是最古老的潁水。當代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教授《水經(jīng)注·譯注》中說:“溵水是潁水的支流,在古代,它實際上是潁水的正源。”不管文脈上如何劃分,資為潁水分支的溵水,事實上長期發(fā)揮著潁水干流的作用。
隋大業(yè)四年(608年),山洪暴發(fā),潁水在臨潁縣鍋壅口決口改道。這次洪災至少烙下兩個歷史印記:一是淹沒了臨潁縣城,迫使縣城南遷15里。1996年《臨潁縣志·大事記》載:“大業(yè)四年,臨潁舊城被水淹,南遷至黃土崗之高地,即今之城址?!倍菨}水泛入溵水,并長期占用溵水河道,加大了溵水流量,所以唐宋時期的溵水流量是盛大的。《資治通鑒·唐紀》說:“(唐朝)官軍與淮西兵夾溵水而軍,諸軍相顧望,無敢渡溵水者?!闭f明當時溵水寬而深、水量大。北宋初年,豫西南財貨也是經(jīng)溵水到蔡口鎮(zhèn)接入蔡河的。
元朝時,潁水改道過繁城、杜曲、黃連城、石羊集、李方口、周口,在許寨接入溵水,溵水再次成為潁水的流路,而且通潁水長達數(shù)百年。潁水北岸的溵水就是《山海經(jīng)》里的潁水,這支溵水入陶樞陂消失,但其文脈被棗祗河承繼。
棗祗河是明清以來的潁水
棗祗河,在臨潁縣北,是潁水的左支流,為曹魏屯田都尉棗祗所開。為增加棗祗河水量以利灌溉,就把所開水渠與潁水北岸的分支連接在一起,所以,棗祗河也稱為潁水。明萬歷《開封府志·卷四·山川》載:“棗祗河,在西華縣西十八里,三國魏棗祗所鑿,故名?!笨滴酢堕_封府志·山川》載:“棗祗河,在臨潁縣北三十五里,潁河之支流也。魏棗祗屯田許下,引流灌溉,得谷百余萬斛,因以名河?!睏楈蠛硬粌H用于灌溉,而且用于漕運,因而也稱為魏武帝運糧河。潁水因流經(jīng)禹州褚姓大戶所居之地(今禹州市褚河鎮(zhèn))又名褚(渚)河。晉朝禹州褚姓世出賢達。褚蒜子,晉康帝司馬岳皇后,其祖父褚洽是武昌太守,父親褚裒拜衛(wèi)將軍、徐兗二州刺史?;诖耍藗兙头Q潁水為褚河。棗祗河,既是潁水的分支,又是潁水支流,所以又名渚河?!洞笄逡唤y(tǒng)志·陳州府·山川》載:“渚河,自許州臨潁縣流入西華境,有二口,一自西北入,一自正西入,至縣西南十八里合,曰棗祗口,入于溵水(沙河)?!表樦巍渡趟h志·卷二·山川》載:“褚河,縣西北二十里與沙河合流,上通許州,魏武帝漕運故道。”因此,明清以來的潁水在周口西孫家嘴納西來沙河,匯流處的孫嘴口,又名渚河口。明清時期,水患頻繁,五水滯留在商水縣北,形成方圓四十里的遼闊水域,曰北池湖,棗祗河就是匯于北池湖的五水之一。明萬歷壬寅(1602年),潁水決口李方口,向西改道入棗祗河,從此棗祗河成為潁水正流。
汾河下游亦稱潁水
不只是《淮寧縣志》把溵水認定為古潁水,其他史志也有類似觀點,把溵水、谷水、汾河等亂流之水視為潁水?!短茣や钸\》載:“元和十一年(816年),始置淮、潁水運使,揚子院米由淮入潁、由潁至項城入溵輸于郾城,以饋淮西行營?!北彼巍短藉居钣洝逢愔萆趟h:“驛馬溝,在縣西南十三里?!豆爬蟼鳌吩疲鄬O叔敖截汝墳之水以作塘。下有柘塘陂九百頃,遂乃鑿此溝,其湍急如驛馬,其水發(fā)孫塘,屈曲六十里入潁水?!边@說明,至少在唐宋時期,人們就把汾河與溵水(潁水)匯流后的河段認定為潁水了。乾隆《潁州府志·沙河即潁河考》載:“郡名潁,潁其浸也。西自項城來者曰潁,西北太和來者曰沙,會于城東北之三里灣。沙之深廣倍于潁,潁清沙濁,流數(shù)里為一色?!薄白皂棾莵碚摺本褪菨}水、清水河、汾河的亂流之水。
之所以把沈丘以下汾泉河視為潁水。主要原因是與潁水互聯(lián)互通的溵水過許寨、練集、黃寨、南頓,下與汾河合流,即潁水、溵水與汾河自古就是連為一體的,人們把汾河當成了潁水支流。元末清初顧炎武《肇域志·河南·開封府》沈丘條下載:“潁河,在縣南關(guān)外。洪武初,黃河自通許之西分支陳州商水入南頓,混潁水東流項城趙家渡,入沈丘,東至潁州正陽入淮。宣德五年淤,呼為小河?!薄墩赜蛑尽防锏臐}河就是黃河、潁水、清水河、汾河等合流之水。
明清時,過高山頂東南出的“潁歧河”也與汾河相通,并共同組成了“南河”,而且通漕運。清齊召南《水道提綱·入淮巨川》載:“沙、濄分流三百里復合,實為汝、潁也。俗于潁州而下概曰沙河,沙河、渦河之名彼此紛然,以時俗稱呼向沿已久。”汝即今天的沙潁河,濄河即高山頂東南出的潁歧河以及與溵水、清水河、汾河亂流之水。齊召南把沙潁河視為汝水,是因為元末截汝入潁;把沈丘以下汾河視為潁水,是基于傳統(tǒng)認知,也是把汾河當成了潁水支流。《大清一統(tǒng)志·陳州府》載:“潁水自商水縣周家口合沙水,又東入州界合清水、柳社河水為白馬溝,又南為潁歧口,分為二:東流者為沙河,入沈丘界;其潁水南流經(jīng)南頓鎮(zhèn),又東經(jīng)項城(今秣陵鎮(zhèn))北,受谷水、汾水,又東入沈丘境,受虹河水,又東經(jīng)沈丘縣(今老城鎮(zhèn))南,又東經(jīng)沈丘北,入潁水?!边@就直接把今天的汾泉河認定為潁水。汾河,本是大溵水的分支,大溵水上承汝水,所以,汾河又稱為小汝水。明代萬歷末年,修筑召陵母豬圈沙河南岸大堤,汾河不再承接大溵水之水;萬歷年間,過練集、黃寨下入汾河的溵水消失;清末,與汾河連為一體的潁歧河斷流。就是說,汾河到清朝末年才作為獨立的河流存在。
正確認識賈魯河
賈魯河本為蔡河的分支,又名沙水,其前身與戰(zhàn)國梁惠王時期所開鑿的鴻溝頗有關(guān)聯(lián),而鴻溝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,是我國最早連接黃淮的人工運河,具有重要的戰(zhàn)略地位,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筆墨。由于受黃河水患及朝代更迭的影響,賈魯河的名稱多有變化。戰(zhàn)國名鴻溝,漢為浪蕩渠,魏名沙水,五代為蔡河,北宋叫惠民河。流路也不固定。賈魯河原本不在周口入潁,而是在蔡口入潁。《大清一統(tǒng)志·卷一百七十·陳州府》載:“蔡水,一名小黃河,亦名惠民河。自開封府尉氏縣流入,經(jīng)扶溝縣東,又南流至西華縣界,又東經(jīng)府城南,合于潁沙水也……五代周顯德六年引河入蔡,以通陳潁之漕;宋時導閔河合于蔡,為惠民河,陳蔡之粟自此通汴;元時為河所奪,賈魯治之,古自朱仙鎮(zhèn)以上通名賈魯河,自朱仙鎮(zhèn)以下,昔由通許流入扶溝,今則近尉氏而遠于通許,與《水經(jīng)》及《元和志》故道不能盡合,然大略可考?!北彼位菝窈酉仁菑幕搓柍潜边^,后又從淮陽城南過,雖然都是從蔡口鎮(zhèn)入沙潁河,但流路是變化的。扶溝以下的分支在周口入沙潁河,是扶溝知縣李增對惠民河疏治的結(jié)果。《肇域志》載:“扶溝惠民河,一名小黃河,源自鄭州京水河,經(jīng)白沙坡、朱仙鎮(zhèn),至白家潭入境。由縣北董家橋東至呂家潭入蔡水故道,直達西華。其后蔡水湮淤,泛溢為患。成化中,知縣李增自呂家潭南,地名張單口,另疏新河。迤邐西南,至縣東五里許仍復東南,自張會橋與雙洎河合流出境。繞西華三面,下至周家口入沙河,達潁州,及淮、及泗,遂至淮安?!薄俺苫?,賈魯河始通周家口”,大體形成了現(xiàn)在看到的三川水系。
賈魯河通周家口之前,潁水北岸就有河流注入。該河流是洧水改道形成的,也叫雙洎河。洧水源出登封縣陽城山,自長葛縣以下,故道經(jīng)鄢陵、扶溝,至西華縣西南入潁水?!稘h書·地理志》:“陽城山,洧水所出,東南至長平入潁?!北彼螘r,為發(fā)展蔡河漕運,自長葛縣東南引洧水經(jīng)鄢陵、扶溝,東匯入蔡河。蓋因元時為黃水所奪而合入了潁水。元末,黃河自通許分一支經(jīng)商水縣混潁水東注于南頓,就是經(jīng)此河道流入商水境的。成化末,扶溝知縣李增就是利用這一水道引沙水至周家口合入潁水的?!墩赜蛑尽份d:“成化中,知縣李增自呂家潭另疏新河……至張會橋與雙洎河合流出境,繞西華三面,下至周家口入沙河。”這說明,李增并沒有開新河到周口,而是將新河引入雙洎河到達的周口。
朱仙鎮(zhèn)以下的賈魯河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“賈魯河”。清代以前,官方認可的賈魯河是1351年工部尚書、總治河防使賈魯修治的歷開封、蘭考、商丘至徐州入泗水的黃河古道。明成化《河南總志·卷四·開封府》載:“賈魯河即沙溝河,在儀封縣北十七里堌陽鄉(xiāng),元時賈魯督修此河,以便漕運,今址淤塞?!币虿毯优c上游的賈魯河相通,所以,民間稱朱仙鎮(zhèn)以下的蔡河也為賈魯河。
李增自張單口開新河是對沙水的分流,在高山頂入潁水的原沙水作為泄洪河道依然存在,二者又在高山頂北合為一流。《肇域志·河南·開封府》陳州條下載:“沙水,俗名小黃河……經(jīng)朱仙鎮(zhèn)呂家潭至扶溝縣東北,受溱、洧二水,世謂之雙洎河。沙水又東南入西華縣境,至縣城之西、北、東三面,又東南經(jīng)李方口,又東合潁、汝二水入商水境。經(jīng)周家口,州西南五十里,又其東受清水及柳社河水為白馬溝,其南為潁歧口,潁汝東南流,沙東流。”在高山頂注入沙潁河的沙水是蔡河向南改道的結(jié)果,其前身與洧水、五梁溝水、柳社河以及廣漕渠等都有關(guān)聯(lián)。原來在今沙潁河北岸向東流,過淮陽城南又東南合入百尺溝,下注潁水。北宋時,又演變?yōu)樵诓炭阪?zhèn)入潁水的惠民河,因受黃水侵而淤塞。元明時改道在高山頂接入沙潁河,到嘉靖年間,又因是“黃河南出之道”而加速湮塞。
陳州潁歧口為明代漕運樞紐
《大明會典》《明太宗實錄》《明史·郁新傳》《明史·食貨三》等史料記載,明朝自永樂年間定都北京,軍國之需,皆仰給東南。永樂元年,納戶部尚書郁新言,令于淮安,用船可載三百石以上者,運糧入淮河、沙河,至陳州潁歧口跌坡下,用淺船可載二百石以上者,運至跌坡上,別以大船載入黃河,至八柳樹等處,令河南軍夫運赴衛(wèi)河,轉(zhuǎn)輸北京。這一事關(guān)明朝國運的漕運大事使沙潁河大放異彩,拉開了周家口數(shù)百年繁華的大幕,也讓潁歧口出現(xiàn)在歷史的詞典中。結(jié)合史學家史念海、姚漢源等人的論證,并參考清康熙《續(xù)修陳州府志》圖、乾隆《淮寧縣志·河渠》圖推溯,這一漕運的具體流路當是先抵高山頂潁歧口處,然后過沙潁河經(jīng)白馬溝入柳社河或清水河,接沙水至朱仙鎮(zhèn),由朱仙鎮(zhèn)啟車陸運到黃河邊,再橫跨黃河后至八柳樹,入衛(wèi)河轉(zhuǎn)京師。惜受黃泛影響,嘉靖年間,在高山頂合潁的沙水和潁歧口淤廢,漕運接駁地又向西擺到周家口。
周口也有個潁歧口
說到周口三川,就自然涉及到周口三川水系的分合。所謂潁歧口,就是潁水的分流處??梢哉f,凡是潁水分流的地方都可以稱為潁歧口。前文已述,周口新街北首就是元明時期的潁水的分流處,俗謂之“潁歧口”。此處的潁歧口就是一個普通的河汊口,并沒有成為地名。在周家口還沒有成規(guī)模之前,甚至僅以一個碼頭名號而存在的時候它就消失了,也不可能成為地名。因為湮塞太久,有些人就不知其曾經(jīng)的存在。盡管如此,前人還是在地方志中記載下了?!稘}州府志》載:“宣德五年,黃流絕,潁歧口亦淤,(潁水)與周家口之上游不通,俗呼為小河。”文中的“潁歧口”就是指周口的潁水分流處。道光《淮寧縣志》載:“潁水又東至周家口,即《明史·地理志》所謂潁歧口也。昔潁水合惠民河而來,于此亂流南下,故呼此為潁歧口,南系潁水故道,東則元季新開河也?!比绻f《淮寧縣志》對明史的理解有誤的話,那是因為在周口注入潁水的北來之水也叫小黃河,其對岸也正好有一處潁水向南分流的河口?!痘磳幙h志》不但認可周口潁歧口,同時也認可陳州潁歧口的存在。民國《項城縣志》和民國《商水縣志》都有“所謂潁歧口,即周家口”的肯定性判斷。雖然《項城縣志》《商水縣志》判斷有所不妥,但所記載的周口潁歧口是存在的。而且,民間至今仍知道它的存在。史書涉及的漕運中的潁歧口確實是指陳州潁歧口,周口潁歧口確實不及陳州潁歧口的知名度,但周口潁歧口確實存在。退一步說,我們可以不呼之為潁歧口,但應該知道周口新街北首曾經(jīng)有一個潁水分汊口。周口新街,就是在自此南流的河道填平后建立的新街道。所以,正確的說法是,周家口不叫潁歧口,但周家口有個潁歧口。她是周家口的原點,也見證著周家口水系的分合。不管我們能走多遠,但第一步是從這里邁出的。
三魚共一首,依依總關(guān)情。從潁水故道到元代新開河,從李增治水到三川交匯,給我們以滋養(yǎng)、孕育了燦爛文明的三條河流幾經(jīng)演變,期間的縱橫交錯,很難做到準確無誤辨析和具陳。但是,我們還是要從自然和歷史的發(fā)展中,盡力尋找其過往足跡,追溯其文明歷程。弄清三川水系經(jīng)歷了什么樣的變化,就有利于弄清楚我們的城市是怎么來的,經(jīng)歷了怎樣的興衰沉浮。知往鑒今,以啟未來,為創(chuàng)造周口更加美好輝煌的明天,還需要我們一起去探索……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