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重讀《我的前世今生——潘又泉口述回憶錄》有感
◇吳萬金
潘又泉老師德藝雙馨、無私奉獻,是一位十分受人尊敬的奇才。在他百年誕辰之日,我把《我的前世今生——潘又泉口述回憶錄》一書重溫細讀了一遍,潘老師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現(xiàn)在我眼前,他仿佛走出書本,與我侃侃而談,對我諄諄教誨,催我淚涌。
潘又泉老師是鹿邑的名人,他的學識和才華無人能比。他講起話來妙語連珠、有理有據,邏輯趣味性很強。潘又泉是周西華的老師,師生二人以老師口述、學生整理的形式創(chuàng)作了《我的前世今生——潘又泉口述回憶錄》這本書,以潘又泉老師家庭三代人的滄桑經歷為線索,歷時5年如實記述了鹿邑的百年大事。
潘又泉老師德高望重、多才多藝、知識淵博、睿智好學、資深歷廣、認識深刻、記憶力強、表達能力突出,這使周西華認識到有很多素材可寫。
周西華和恩師相處20年,亦師亦友,感情深厚。在為人處世、待人接物、讀書學習等方面,周西華都從恩師那里得到了啟迪和幫助。所以,周西華對恩師的事跡能“人云我云,人寡云我更云,人不云我盡云”地寫深寫透。
周西華為了寫好這本書,先擬定了200多個訪談提綱,一次次登門,請恩師口述,自己或錄音或筆記。為了滿足書中內容的深入和外延,周西華和他的助手王勇無數(shù)次來到潘家,在一間斗室里,和恩師促膝而談。酷暑天他揮汗如雨,嚴冬時他被凍得手腳麻木。經過長期的深探細訪,終于搜集了豐富的素材,周西華以恩師及潘家發(fā)生的事情為主線,記錄下當時鹿邑發(fā)生的大事,按照時間順序,穿珠連玉般打造了作品的骨架。
艱辛的付出,澆灌出絢爛的鹿邑文壇之花。在采訪整理《我的前世今生——潘又泉口述回憶錄》時,周西華見縫插針地查資料,日力不足,繼之以夜。他走到哪里就把厚重的書稿帶到哪里,真是“念茲在茲,無日或忘”。他許多次下筆整理,許多次擲筆推案,心力交瘁地完成了這部20余萬字的著作。
周西華是科班出身,他花費數(shù)年心血完成的《我的前世今生——潘又泉口述回憶錄》,讓讀者讀了之后,耳目一新、如沐春風。本書具有以下特點:
題材新穎、筆法精妙。作者用傳記的筆法,把鏡頭推到了晚清時期,先講述潘又泉爺爺?shù)耐辏徊讲缴钊?,層層放大擴展,時間跨度150多年,貫穿祖孫三代,一段一個故事、一章一個背景,上下關聯(lián)、左右照應的講述,使各個事件緊密結合、融為一體。他根據采訪時的錄音,把很多有趣的故事、玩笑、鹿邑的鄉(xiāng)間俚語,原汁原味地寫入書中,還原了潘老師的幽默風趣,讓人讀這本書時就像在聽潘老師講故事。本書大開大合、有張有弛,重點突出、詳略得當,把小家庭和大社會、個人的榮辱和時代的潮流結合起來。
內容豐富、可圈可點。作者在書中按照潘老師的口述,詳細地介紹了鹿邑上世紀30年代的地理風貌、古跡遺址、風土人情、社會弊病等,講述了私塾教學、劊子手殺人、舊社會的縣長過堂審案等,描寫了日寇兩次占領鹿邑,人民軍隊和地方武裝打擊侵略者的情況,其中包括淮海戰(zhàn)役、土地革命、抗美援朝等重大事件,還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生活的日新月異。書中,作者以自己的親見、親聞、親歷,如實、詳細地說明100多年來發(fā)生的重大事件的時代背景、發(fā)展過程、社會反響,并用繪畫標明縣衙、南監(jiān)、書院等建筑物的位置,拍照影印古跡的原貌,以此彰顯鹿邑的古老文明。作者還作詩賦詞抒發(fā)感情,表達自己的世界觀??谑稣咛觳挪W、引經據典,把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、經典名著的名句,恰如其分地嵌入書中。所以這部書適合不同年齡段、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閱讀。
事實說話、事例服人。書中沒有空喊的口號,沒有夸大其詞的說教,也沒有事先的定論、事后的評說,而是用鮮活的事件讓讀者一目了然。在書中,作者沒有直接說恩師在授課時講得如何好、學生如何愛聽、效果如何顯著,而是講了他一堂課中的一個事例,事例舉得既一目了然又淺顯易懂,比用華麗的詞藻描寫要實得多、好得多,讓人看后既驚嘆于先生的學識,又驚嘆于先生繪聲繪色的講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