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報告稱,炒菜含有較高的致癌物丙烯酰胺 專家稱“熱鍋冷油”炒菜才健康
□晚報記者 姬慧洋
本報訊 最近有一條內容為“高溫炒菜有風險?炒西葫蘆也不能吃了?監(jiān)測稱含致癌物丙烯酰胺僅次于炸薯條”的消息在微信、微博圈瘋傳,就連國內各大知名網(wǎng)站也紛紛轉載。
炒菜到底能不能吃?怎樣炒菜吃才安全?8月14日,記者帶著這些疑問來到周口市營養(yǎng)師協(xié)會,相關專家稱,炒菜能吃,“熱鍋冷油”炒菜才健康。
A
一個研究報告引發(fā)的討論
事件還原
近日,一條內容為“高溫炒菜有風險?炒西葫蘆也不能吃了?監(jiān)測稱含致癌物僅次于炸薯條”的消息在微信、微博圈瘋傳,網(wǎng)友紛紛轉載并發(fā)表評論。網(wǎng)友莫微說:“要說烤肉、腌肉易產生致癌物,一點也不稀奇,但這炒菜怎么也會致癌呢?敢情我每天都在吃致癌物啊?這太可怕了?!本W(wǎng)友絮調侃說:“現(xiàn)在到底什么才是安全的呢?連炒菜都不安全了,我們還是趕快收拾包裹回火星吧!”“吃了快30年的炒菜了,才知道原來我就生活在致癌物中,看到這條消息,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?!本W(wǎng)友蝶戀花說。
記者搜索相關資料發(fā)現(xiàn),這個消息源自香港食品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署食物安全中心發(fā)表的《首個總膳食研究報告》,報告稱,經(jīng)過實驗發(fā)現(xiàn),西葫蘆高溫加熱后釋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,平均每公斤高達360微克,僅低于零食類的薯片(680微克)和炸薯條(390微克)。大蒜、洋蔥在高溫烹調后,平均每公斤分別釋放200微克、150微克丙烯酰胺,位列第二、第三名。此外,空心菜、燈籠椒、茄子等我們經(jīng)常食用的蔬菜則均進入前十名。相比之下,生菜、菠菜、莧菜在炒制后,釋放出的丙烯酰胺較少,平均每公斤低于10微克。
B
高溫炒菜易產生致癌物
專家解釋
關于老百姓對高溫炒菜易產生致癌物的疑問,市營養(yǎng)師協(xié)會副理事長魏長民說:“我也看過這個研究報告,其中提到蔬菜加熱后會產生致癌物,其實這是指在實驗室情況下,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經(jīng)過120攝氏度以上高溫長時間烹制后就會釋放出丙烯酰胺。此外,口感上比較酸的蔬菜,如番茄等,烹飪時較不易產生致癌物。而口感上發(fā)甜的蔬菜,本身含糖就多一些,再加上酸度低,相對更容易釋放出致癌物,比如報告里提到的西葫蘆、洋蔥等?!?/P>
C
“熱鍋冷油”炒菜才健康
專家支招
既然高溫炒菜會釋放出致癌物,那么是不是我們傳統(tǒng)的炒菜就不安全了?是不是以后就不能吃炒菜了?情況是不是真的這么嚴重?對于這一系列問題,魏長民說:“從理論上講,報告里提到的實驗本身并沒有問題,但和老百姓日常處理蔬菜的情況不太相符。市民在家里都不會一直用12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持續(xù)爆炒蔬菜,加上蔬菜本身遇到高溫后會析出一部分水,水可以降低蔬菜的溫度。如果據(jù)此結論提倡人們不要炒某些菜吃了,并不太合理。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,蔬菜千萬不要烤著吃,烤后焦黃、變深、發(fā)黑的蔬菜,往往會產生致癌物?!?/P>
那么怎么炒菜才健康呢?魏長民說:“健康的烹飪方式應該是‘熱鍋冷油’低溫烹調。所謂‘熱鍋冷油’,指的是先把鍋燒熱了,然后放入烹調油。不要油溫很高時炒菜,而應是油放進去后馬上就開始炒菜,這樣烹調溫度就不會太高。只要保證低溫烹飪,一般不用擔心致癌物的問題。”
■相關鏈接
丙烯酰胺,它原被認為是工業(yè)化學物,但近年發(fā)現(xiàn),高溫油炸、燒烤食物也會產生大量丙烯酰胺,這種物質很有可能致癌。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將丙烯酰胺列為第二類致癌物。此外,丙烯酰胺還會損害人體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攝入高劑量的丙烯酰胺會令人情緒低落,產生幻覺,甚至失去記憶。